高考历史必背基础知识点资料归纳
〖Ⅰ〗、鸦片战争:起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寻求市场与原料,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与鸦片走私引发冲突。鸦片战争后,中国主权受损,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,主要矛盾变为外侵与反封建。影响深远,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。
〖Ⅱ〗、**第二次鸦片战争**:1856年因“亚罗号事件”和“马神甫事件”爆发,是鸦片战争的延续,旨在扩大侵略。《天津条约》增开10处通商口岸,允许外人自由活动,军舰航行权扩大,赔偿英法大量白银。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,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纵火,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。
〖Ⅲ〗、高考历史知识要点: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,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,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。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,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,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。
高考历史18种大题必背
战国时期初步形成,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。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,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。秦朝正式建立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。
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:『1』1921年中共一大: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,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。『2』1922年中共二大: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『3』1923年中共三大: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,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。
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: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;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。在中央政权中,相权不断削弱,君权不断加强。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,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,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。『2』专制皇权不断加强,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。『3』其本质是加强皇权,维护专制统治。
历史高考必考的知识点
〖Ⅰ〗、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:『1』1921年中共一大: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,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。『2』1922年中共二大: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『3』1923年中共三大: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,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。
〖Ⅱ〗、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,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。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。『6』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。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。『7』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、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。
〖Ⅲ〗、历史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如下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.秦汉时期,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、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。
〖Ⅳ〗、王位世袭制:禹死后,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,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,从此,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,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。分封制:西周把王族、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,建立诸侯国,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,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。
〖Ⅴ〗、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“仁”,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“仁政”思想。孟子的“仁政”贯穿着民本思想。『2』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“道",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,提倡清静无为、知足寡欲;提出“无为而治”的政治主张。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
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
〖Ⅰ〗、高考历史知识要点: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,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,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。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,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,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。
〖Ⅱ〗、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:『1』1921年中共一大: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,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。『2』1922年中共二大: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『3』1923年中共三大: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,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。
〖Ⅲ〗、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『1』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,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,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。『2』通过层层分封,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“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”。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『1』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“仁”,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“仁政”思想。
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
高考历史知识要点: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,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,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。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,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,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。
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『1』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,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,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。『2』通过层层分封,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“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”。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『1』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“仁”,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“仁政”思想。
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:『1』1921年中共一大: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,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。『2』1922年中共二大: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『3』1923年中共三大: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,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。
第三点:多做测试题。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多做习题都是没有错的,尤其是历史这种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比较多的门科,通过做习题可以巩固自己知道的知识,也可以更好的查漏,以便更好的进行补缺。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,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。
高考历史知识点
高考历史知识要点: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,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,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。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,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,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。
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:『1』1921年中共一大: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,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。『2』1922年中共二大: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『3』1923年中共三大: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,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。
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『1』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,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,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。『2』通过层层分封,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“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”。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『1』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“仁”,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“仁政”思想。
分封制 目的: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:①分封对象——王族、功臣、先代的贵族,②受封者义务——服从周王的命令、镇守疆土、随从作战、交纳贡赋、朝觐述职。③受封者权利——职位世袭、设置官员、建立武装、征派赋役。作用: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。
高考总复习历史知识点总结
〖Ⅰ〗、在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,同学们普遍关心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。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,以下是一份详细的高考总复习历史知识点概览: 中国史部分:-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:涵盖商周分封宗法制、秦朝中央集权、汉至元的政治演变、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等。
〖Ⅱ〗、高中历史学习提升,建议通过模块化复习、记忆技巧(如联想、谐音和归纳法)以及结合课外阅读和制定学习计划来提高成绩。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,探讨科技革命的影响、世界经济重心转移、新兴国家现代化历程、世界关系体系的评价、不同国家现代化模式等。
〖Ⅲ〗、在高考历史复习中,教材是核心,而非仅仅依赖复习资料。以下是一份总结的高考历史必背基础知识点归纳,希望对备考有帮助: 鸦片战争:起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寻求市场与原料,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与鸦片走私引发冲突。鸦片战争后,中国主权受损,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,主要矛盾变为外侵与反封建。
〖Ⅳ〗、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总结1 西周实行分封制。武王把一定的土地、人民,分别授予王族、功臣和先代的贵族,让他们建立诸侯国,拱卫王室。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“天子—诸侯—卿大夫—士”。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。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,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。
高考历史必背高频考点知识点总结
〖Ⅰ〗、宗法制: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,大宗与小宗关系明确,通过分封制与政治紧密相连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: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,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。 秦至明清,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演变,中央集权不断强化。
〖Ⅱ〗、分封制 目的: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:①分封对象——王族、功臣、先代的贵族,②受封者义务——服从周王的命令、镇守疆土、随从作战、交纳贡赋、朝觐述职。③受封者权利——职位世袭、设置官员、建立武装、征派赋役。作用: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。
〖Ⅲ〗、最后,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部分,书里深入挖掘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潮流和艺术风格,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并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。总的来说,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DIY地图》以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解析,为考生梳理了高考历史考试中高频出现的重要知识点,是备考历史科目的重要借鉴资料。
〖Ⅳ〗、进一步加大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力度。『1』试卷大幅度调整了知识性试题与能力性试题的比例。『2』强调在新情景下分析问题的能力。『3』重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多层次考查。淡化热点内容,突出历史学科特点。命题的触角更多地向课外延伸。试卷呈现方式出现了新变化。
〖Ⅴ〗、总的来说,新高考难度偏大、脱离课本、阅读量大、最佳选取、设问开放、学术成果、思维创新、侧重概括、关注史法。从课程改革的视角,传统的“贝多芬”(背多分)已失效。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,教、学、考紧密结合,进行大历史有效教学。高频考点:把我捧在手心 方向是核心,平稳是关键。
关于历史高考常识的内容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发表评论